
网格不“格”
上海基层社会治理“街区赋能”记
▲方舟网格针对商圈商户、新就业群体及购物群众安装的电动车充电装置。(受访单位供图)
网格治理,已是各地精细化基层治理的“常规操作”之一。不过,实践之中,总有新思考。网格是否越多越好?是否越密越好?网格最终怎么解决问题?
最近,在上海嘉定新成路街道走访,当地的思考有点新意,网格织得再细再密,格与格之间总有格边、总有格点。怎么使格边“有边无界”、格点“有点无结”?他们提出:要让网格不“格”。
街区“试点”
小区与小区之间,有街区。小区“围墙”之内,社区网格治理已基本全覆盖、很成熟。小区“围墙”之外,社区网格治理固然可以有“延伸服务”,但随意性强,特别是碰上难题,网格与网格之间,是由彼到此“延伸”、还是由此及彼“延伸”,一个不协调,就容易形成空白点。
怎么突破“格边、格点”问题?街区是个有利的“试点”地带。
2024年,新成路街道试点推行街区网格实体化运作,探索“街区+社区”的综合网格管理模式,把辖区内的街面划分为迎园、百合、新成、方舟4个街区网格,实体化配置了42名街区网格员,邀请热心商铺业主担任“小微网格长”,协调社区、街区事务,为基层治理进一步赋能。
方舟街区网格范围内,有辖区最大的商业综合体,新就业群体聚集。街区网格服务的主体,首先就关注到外卖快递小哥这样的群体。因为这个群体,进出社区、街区之间,连接社区与街区的功能。快递小哥如何在社区与街区之间骑行有序、递送顺畅、作息有间,人车物如何做到“一体运作”,不让其中出现不必要的“梗阻”、纠纷与矛盾,这给街区“格边、格点”治理,出了一道很好的题目。
通过周边商业综合体的共建联建,方舟街区网格促成“红石榴”暖心休息驿站阵地的落地。在驿站,设置阅读角、休息点等功能区,备有微波炉、空调、冰箱、急救药品公益箱、换电等功能性设施,建立体系化物资补给、设备维护制度,为外卖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饮水、手机充电、阅读休息等服务,满足户外工作者及新就业群体的日常所需,增强新兴领域群体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融入感。
商住楼进出人员复杂,管理成本高,非机动车乱停“堵门”、居民出行不便。街区商圈召集物业、楼组长、商住户等各方代表,将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因地制宜制定商圈的改造方案,通过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通行道,有效解决人车混行的问题。
周边商户自发参与改造工程,自行购入物理隔断、参与车道布置,建立了120个电动车充电插口,方便新就业群体和商业综合体的商家、商户和顾客就近充电,通过街区管理共治,实现商圈的“环境共享”。
“众管”基因
这些年,上海一直在探讨综合网格管理,无论是多格合一的运行理念还是融合型网格的实施模式,最终目的是让城市网格治理实现“有边无界、有点无结”,真正让社会治理实现共治,让群众享受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红利。
新成路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街区和社区,管理的对象不同、服务主体不一、面临的问题有异,街区网格和社区网格应基于不同的网格类型,启动新的运行模式,做好精细化管理,借助12345的“吹哨”功能,在网格不“格”中,启动问题发现按钮。
街区网格实体化试行一年来,新成路街道小区围墙外的变化令人惊喜:街面上的12345投诉量降低了近16%,重复投诉率降低了17%,群众满意率提升了18%。
街区网格运行的起步阶段,就组建了街区网格治理委员会,一批商铺能人担任了街区网格的“小微网格长”。这是新成路街道街区网格的“众管”基因。
街区管理开始显现出“公转+自转”的良性运转。天气开始转热,新成路街道一些沿街商铺的空调陆续启用,但跟往年不同,过去一滩滩恼人的空调积水不见了,一根根零乱不堪、有碍观瞻的沿街空调滴水管也消失了。
这个转变,最早源于一张12345的工单:有群众经过辖区内仓场路的一家商铺,看到空调管道直接暴露,滴水直接排放在路面上,积水对路过的市民有滑倒的安全隐患,也让街道这条知名的商业街在环境上“减分”。
工单虽然只针对一家商铺,但街区网格员们在商户群中启动了“群管”沟通和实地巡查,发现整条仓场路上,存在同类问题的商铺有6家。共性问题“一件式”解决肯定不够,需要“一类式”化解。
网格员们把工单交给街区治理委员会,治理委员会召集相关商铺坐下来一起议事共商。商铺业主们“自己事自己议”,很快形成了两个共识:问题要一次解决;委托一家完成纳管处置,既要实用也要经济。最终,沿街网格6家商铺业主以众筹方式,借助街区现有商铺的经营资源,解决整个街面空调管滴漏的共性问题。
依靠“众管”基因,解决“一类事”的办法越来越多,街区自治能力不断提升。街道塔东五金街大多是“夫妻老婆店”,规模小,平时夫妻忙于经营,没时间照顾自家孩子。商铺里的学龄前儿童,在街面上进进出出,很不安全。这件商铺业主共同挂心的事,怎么办?
街区网格牵头,把相关职能部门和商铺业主召集起来专门协商此事。街区商铺“一鸣”口腔门诊提出一个好办法:口腔门诊有一个儿童诊疗区,放着小帐篷、绘本和一些积木玩具,是个“小型儿童乐园”。就诊病人不多的时候,这个儿童乐园完全可以对商铺小孩开放,诊所的医护人员也可以作为街区志愿者,陪这些孩子看书、搭积木。
“解决意识”
网格治理,归根结底是为了“解决问题”。新成路街道的做法里,有一点很值得一说,那就是他们称之为“解决意识”的那种办事理念和办事作风。
街道干部说,一般都讲“办事率”,做到事事有回应、事事有回复。细细一追究,不少都只是“给了一个解释”,也便有了回复和回应,算在“办事率”里了。但解释不等于解决。“我们应该追求解决率”。当然,事事解决,肯定做不到,不过有了“解决意识”,办事就会总想着往解决的方向上走,这次解决二成,下次再朝解决四成努力。
新成路街道在网格治理的实践中发现,处于“格边、格点”中的治理问题,往往最需要这种“解决意识”,因为这里跨部门、跨区域、跨群体的“症结”比较多,需要多方协调、反复推进,不是一下子就能彻底有结果的。如果单单“给个解释”,说明一下问题的难度,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街道能够解决的,那样的说服力是不足的。
刘金是迎园街区网格的负责人,她的体会是:街区网格是个“新鲜事”,不管怎么样,先交朋友,先把服务送上门,“看看街面上有什么事,听听商铺的业主碰到了什么问题”,每天巡街,和大家聊天,聊出了感情,找出了问题,就不断想解决问题的办法。自己手上解决不了的,找相关的人、相关的部门反映,推动解决。
百合网格巡街的网格员,在与一家蒸糕店老板娘聊天时发现一条“线索”:蒸糕店是连锁制的店铺,每年要完成会员登记,过去这些线上的事,都是年轻的儿子帮着做,但最近儿子去其他地方发展业务,这家店的大小事宜,就都留给了年近六旬的老妈自己完成。老板娘一天收到了会员登记短信,按照操作,在网上缴了280元的“会员登记费”。网格员一听就听出问题,“会员登记”应是免费的,这肯定是遇到了“诈骗”。
本来,网格员只要解释一下也就可以了:收到要求缴费的短信应警惕,注意核实,今后千万不要再上当受骗了。但新成路街道的网格员不止于解释,进一步从解释到解决,帮着受助人与下沉网格的民警取得联系,找到那个假冒的代办“缴费员”,让他退还已收的“会员费”,而且接受应得的惩治教育。
网格不“格”。在格边和格点中,又有了基层精细化治理的一方“新天地”。
(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荣)